最近几天,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村村民朱晓军特别忙。
“从今年4月开张起,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我家吃柴火鸡。”朱晓军说,这多亏了我们村打造出来的“柴门关”。
在柴门关,朱晓军开了一家店叫“蜀营驿站”,装修风格为三国文化风格,除了餐厅外,还包含两个房间以及茶楼。朱晓军说,接待过最远的游客是浙江沿海一带的,他们都是来看我们村的柴门关。
柴门关位于九寨沟县与甘肃文县之间,因其险峻的地势,古时是名副其实的入川咽喉之一。关前峭壁至今还保留着“秦川锁钥”,以及清雍正皇帝题下的“秦蜀交界”的字样。 如今,行走在柴门关,飘舞的蜀旗、古朴的栈道、热闹的驿站,处处透露着浓烈的三国边关文化味道,不少游客正在这里体验和了解。 “能把柴门关打造出来,要感谢一个人,他叫朱玉成。”郭元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说。
朱玉成是青龙村村民,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,坚持对柴门关遗址进行民间挖掘和保护。“把柴门关打造出来,就是想吸引更多游客来,了解和体验柴门关的边关文化。”朱玉成说。 2012年,青龙村开山修路,再加上年久失修,刻有“秦川锁钥”字样的大石头垮掉了一部分。朱玉成在河道里和山脚下一点一点去找,最终找回了9块刻有文字的石头碎片,其中就包括有“锁”字的半边石块。
引来更大的变化,源于挂在青龙村村口的一棵老杨槐树的一块小木牌。
由于个人力量始终有限。2014年,朱玉成用毛笔写了呼吁关心重视柴门关,加强遗址保护和维修的小木牌,挂在村口树上,当年九寨沟县县委书记到柴门关调研,看到村口的这块木牌,并通过调研了解了柴门关的故事后,当即拍板由政府拨付100万元,对柴门关进行修缮、保护和打造。
之后,青龙村又获得了3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,用于柴门关整体风貌打造提升。通过打造和宣传,柴门关渐渐“热”起来了。
看准了发展机遇,陈二奎夫妇,于2017年率先在柴门关附近开起了农家乐。“用的餐具都带秦蜀元素,服务员的衣服也模仿秦蜀时期的穿着打扮。”陈二奎说,游客来柴门关驿站可以摘枇杷、玩射箭、游草屋,一边吃着农家菜一边感受秦蜀文化。
“从今年4月开始,村里总共接待了约5万人来村里游玩。”郭元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说,下一步,村子要把通村老路开发成“马车路”,以后游客要到柴门关,就坐马车进来。